在城市发展的版图上,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无限可能。曾经,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荒地,如同城市难以愈合的“疤痕”,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如今,崇川区正上演着一场土地“变形记”,150块待开发地块在创新治理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荒地焕新颜:从“城市疤痕”到“生态绿肺”
清晨,阳光洒在通盛大道西侧的田野上,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荒地?崇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引入种粮大户,采用“地块+农业”模式,将闲置土地集中利用起来,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实现了经济效益。
“以前这里没人管,堆着砖块垃圾,夏天蚊虫特别多。”附近居民张晓丽表示,“现在种上了庄稼,空气好了,环境也整洁了,看着赏心悦目。”崇川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仅通盛大道两侧的地块就种植了小麦、黄豆等作物,预计年产值可达305万元,实现了从“城市包袱”到“绿色粮仓”的华丽转身。
崇川路北、紫琅路西的地块同样经历着蜕变。曾经垃圾堆积的“脏乱差”区域,如今已被精心规划。三叶草的绿意悄然蔓延,波斯菊的嫩芽蓄势待发,夹竹桃的新枝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区城管局市容科科长张嘉伟满怀期待地介绍:“待花期一至,这里将成为一片花的海洋,为城市增添一抹绚丽色彩。”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这块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中独特的生态景观。
民生为本,荒地化作“幸福空间”
走进唐闸镇街道万濠禧园东侧地块,曾经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草皮和欢声笑语。几名老人正带着孩子在草坪上嬉戏玩耍,享受着惬意的休闲时光。居民王晨感慨道:“以前这里又乱又脏,根本没人愿意靠近,现在环境好了,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更令人期待的是,街道办计划在此增设体育运动器械,将其打造成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
通吕运河北岸的桥东村二组地块则瞄准了停车难和运动需求。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平整土地、铺设路面。“这里将建成一个汽车停车场和一个足球运动场。”项目负责人介绍,“未来不仅能缓解周边停车压力,还能为市民提供运动场所,预计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这一规划让附近的足球爱好者兴奋不已。“终于不用跑远去找场地了!”球迷小陈满怀期待地说。
“荒地变宝地”,变的不仅是土地的面貌,更是城市的发展理念。也有市民提出了更高期待。“希望这些地块能长期保持下去,别过几年又荒废了。”居民张楠建议,可以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看看真正需要什么。对此,区城管局表示,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同时通过社区议事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确保整治成果惠及更多市民。
党建领航,多方联动凝聚攻坚合力
崇川区的土地整治工作之所以能高效推进,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多方联动机制。区城管局联合环卫、市政及属地街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党员和志愿者积极投身“三清一利用”行动。
狼山镇街道综安办副主任王桂荣介绍:“党员志愿者定期对各个地块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确保整治工作不留死角。”此外,街道与崇川经济开发区建立双向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为整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脏乱差”到“绿美活”,崇川区的待开发地块整治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今年以来,南通市、区两级城管系统大力推进精细化、社会化、智慧化管理,即清理垃圾、清除违建、清扫杂物、合理利用土地“三清一利用”为目标,通过创新举措和多方联动,着力唤醒城市闲置地块、扮靓城市“边角料”,赋予其全新价值与生机活力。截至5月18日,崇川区150块待开发地块中,开工率达88%,完工或基本完工率达48.7%。累计出动清运车次442车,作业时长951小时,清运垃圾5615吨,清理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是崇川区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坚定决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剩余地块的整治工作,同时探索更多创新模式。”崇川区城管局副局长陈建介绍,城管将联合市政部门建设小游园,让每一块地都成为城市的亮点。随着更多地块整治完成,崇川区的城市面貌和功能将迎来更大提升,一幅生态宜居、活力四射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正在实现和谐统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