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文件 > 环卫管理
索引号: 014207221/2020-00416 文号: 通城管发〔2020〕14号
信息来源: 南通市城管局 生成日期: 2020年03月13日
生效日期: 2020-03-13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和环境 卫生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主题: 附件:

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和环境 卫生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城管局(执法局),崇川区环卫处,港闸区环卫处:

现将《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部署安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序时保质完成。

附件: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要点

南通市城市管理局                        

2020年3月13日                         

附件

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和环境卫生

管理工作要点

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和环卫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市委、市政府和省住建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部署,按照“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的总体思路,聚焦“垃圾分类治理、环卫管理提标、体制机制优化”三大重点,落实“规范设施设置、强化日常管理、完善管理体系”三项举措,努力实现“垃圾分类争先进位、长效管理精细高效、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三大目标。

一、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质效管理

(一)健全垃圾分类责任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各级党组织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功能,建立健全党组织常态化的专题部署、专项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垃圾分类分片包户、示范引路机制,加大街道、社区管理责任落实力度,街镇每季度、社区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垃圾分类工作研究推动活动,推动形成县(市)区牵头、街道主抓、社区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垃圾分类指导体系。组建垃圾分类专职指导工作班子,按标准配置专职指导管理人员,落实指导员、宣传员、志愿者队伍,原则上每个小区(村)不少于3名专职人员。同时,整合社区邻里、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专业公司、热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商互动的工作指导网络,每户村(居)每年上门入户指导不少于1次,实施定时定点投放管理区域在固定投放时段每个投放点都有工作人员现场指导。

(三)完善垃圾分类考评机制。市分类办对照《江苏省垃圾分类小区评价标准》和《江苏省垃圾分类小区评价表》,每月1次对市区、每季度1次对县(市)实施评价。各地分类办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街镇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内容,加大垃圾分类日常指导、参与率、投放准确率的督查考评力度,每季度监测评价1次,确保全市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被省厅认定超过90%,力争达到100%。市分类办推进市级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采用“互联网+”模式,建立垃圾分类溯源、识别、计量监测评价系统,积极推进以居民户、党政机关等为单元的分类计量管理方式,如东8月底前要上线管理平台,通州、崇川8月底前要建成管理平台、10月底前上线运行。

(四)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宣传阵地,加强社会动员发动,营造浓厚工作氛围。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新时尚”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持续组织“寻找垃圾分类达人”等典型培育宣传活动,每个小区(村)每月不少于1次宣传活动,每个县(市)区每季度不少于2篇新闻性素材向市级新闻媒体供稿。

(五)培育垃圾分类示范典型。深化推进港闸区全区域分类管理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城区推行小区全覆盖分类管理,在市区选择25个小区(通州5个、崇川10个、港闸5个、开发区5个)试点开展“两定一撤”为基础的“四分类”管理。扩大农村垃圾分类试点覆盖面,加大农村有机易腐垃圾就地生态处理推进力度,总结推广成功模式,年底前试点镇全域和示范村要全面实行“四分类”闭环管理,实现有机易腐垃圾就地处理全覆盖。

(六)加强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按照“全流程闭环、全链条治理”要求,健全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对应分类收运需要,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车身喷涂相应的分类标识。整合规范分类小区(村、单位)废品收旧行为,纳入垃圾分类一体化管理范围,同时,完善分类流向登记管理制度,对小区(村、单位)分类投放收集情况及县(市)区级分拣中心、有害垃圾暂存点、厨余(易腐)垃圾处置点分类中转处理情况建立数量、流向登记管理,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易腐)垃圾分别建立“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管理运行记录,确保各类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全程闭环。

二、提升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水平

(七)推进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规范整治。城市地区强化主次干道沿线垃圾桶设置管理,规范实施清洗、消杀,消除脏污、破损、违规占道等问题,积极推进撤桶和定点洗桶管理;完成小区1万只垃圾桶更新,推进小区、单位分类式、密闭化垃圾收集站建设,将收集站配建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和新建、改造类房产项目方案审查环节。农村地区按照“高效、美观”和“密闭化、分类式、不落地”等要求,全面完成农居垃圾池改桶,年内实施8.1万个垃圾箱(池)改桶;完成50%以上的村级中转点(池)整治,年内整治中转点612个,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撤除中转点。

(八)推进中转站规范整治。提升中转站建设管理水平,按照“能力匹配、运转高效、安全环保”的要求,对15座农村老旧中转站实施改造,组织中转站管理标准宣贯,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单位运营中转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垃圾直运、车车对接作业方式(省去中转站设施)。

(九)推进生活垃圾运输管理规范整治。补足垃圾收运车辆,尽快淘汰敞开式和排放不达标的车辆,全面完成滴漏严重的车辆改造,加强车容车貌管理。优化收运作业方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改进作业方式,避免夜间作业扰民。严厉打击垃圾收运违法行为,持续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

(十)推进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建设。围绕“生活垃圾全量焚烧”的目标,组织完成通州湾天楹1200吨/日新建和上海电气2250吨/日改扩建项目建设;组织完成海门、如皋二期、通州湾飞灰处置项目建设,启动如东小洋口飞灰填埋场建设,推进飞灰资源化处置技术运用,推广使用飞灰等离子熔融处置新技术。

(十一)强化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运营监管。强化对垃圾焚烧厂运营的监管,按照监管专业化、信息化、常态化和市级统筹、县市为主的思路,推动落实监管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实施“信息系统监控+专业人员驻厂监管”。及时督促问题整改销号,推进如东、海安飞灰填埋场提档改造,打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示范区域。

(十二)提升市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营水平。协调完成市垃圾填埋场1—6号池封场,组织7号池试运行和交接。完善生活垃圾填埋作业、收费等管理制度,推行购买服务管理方式,引入第三方负责日常运营。

三、提升建筑垃圾综合治理水平

(十三)加快建筑垃圾中转调配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通州、开发区、如皋、如东4座建筑垃圾中转调配和资源化利用厂,力争开发区项目6月底前建成,新增30万吨/年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如皋项目四季度投运,通州、如东项目四季度开工。

(十四)开展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回头看。重点针对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南通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中指出的源头分类机制尚未健全、定点流向监管还有盲点、资源化利用有待提升、执法监管合力不足等问题,在逐条逐项分析、研究落实整改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源头分类、流向监管和资源化处置工作力度,持续强化许可和执法管理。各地应于3月底前完成整改方案制定并报市局,8月底前完成整改,推动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各个环节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十五)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要求,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确保全市年度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县(市)区均达到85%以上。严格特许经营管理,督导处置企业完善营业执照、立项、环评、处置许可证等相关手续。推进就地资源化处置,年内各地至少选择1处拆迁地块开展就地处置试点。严格运输处置许可管理,杜绝未经许可无资质运输和处置问题。严格计量管理,依托市级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平台,采取源头计量、进厂称重、联单管理等措施,对可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种类、数量、运输车辆及去向等情况实行全程信息化计量管理,力求“产生、收运、处置”全过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加强资源化产品推广运用,推动落实“政府性工程指定工程部位选择的再生产品替代使用比例不低于8%”的规定。

四、提升餐厨废弃物综合治理水平

(十六)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海安、如东餐厨废弃物处置项目技术改造,推进市区餐厨废弃物处置项目建成投运,确保年内全市新增230吨/日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

(十七)完善餐厨废弃物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市、县(市、区)、街(镇)三级管理网络和监管工作制度,将餐厨废弃物监管工作纳入属地日常监管网络,不断提高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签约率,提高餐厨废弃物规范收运处置管理水平。

(十八)严格执行餐厨废弃物流向管理规定。在全面开展餐厨废弃物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产生数量、流向、处置方式等情况,建立完善信息化数据动态研判管理机制,推动提高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处置精准管理水平。

(十九)完善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处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餐厨废弃物特许经营管理规定,逐步实现由专业收运单位为主、环卫部门补充收运向专业收运单位统一集中收运的转变,科学配置专用收集、运输设施设备,强化收运考核,扩大收运签约量,夯实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处置基础。加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推进力度,整合全市现有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产能,推行区域统筹处置管理方式,尽最大可能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置率,确保全市年度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率达到75%,市区达到50%,县市城区达到85%。

(二十)强化餐厨废弃物相关违法行为查处。鼓励组建专业执法队伍,严厉打击产生单位未按规定处置餐厨废弃物的违法行为,开展餐厨废弃物集中收运处置专项整治,重拳打击利用餐厨废弃物饲养“泔水猪”、加工销售“地沟油”等违法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的行为,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完成城市公厕革命行动收官

(二十一)推动建设任务序时完成。编制出台市区公厕专项规划,按计划完成年度62座公厕新建任务和59座公厕改造任务。围绕“建成区每平方公里3座以上、重点区域公厕服务半径500米、步行5分钟可达”的目标,结合老城区改造等,推动在核心区域、重点路段补建一批公厕。推动老旧公厕应改尽改,提升二类以上公厕的占比。强化公厕设计管理,打造一批精品示范公厕。

(二十二)提升公厕长效管理水平。对照“六净六无两通一明”标准,加大管养投入,优化管理方案,完善管理规程。强化对非环卫管理公厕的统筹监管,推进非环卫管理的公厕移交给环卫部门或由环卫部门代管,力求城区环卫管理的公厕数达到辖区公厕总数的80%以上。提升公厕人性化服务水平,完善“标识标牌指示+信息化指引”导向系统,创造条件延长开放时间和提供厕纸、热水(洗手)、洗手液等服务。强化管理效果督查,组织开展“最美公厕”评比。

(二十三)积极鼓励社会厕所开放。探索采取财政资金适当补贴等方式,引导具备条件的社会主体将内部厕所向公众开放,鼓励临街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实施厕门改造并对外免费开放,各地每年推动社会厕所开放的数量不少于建成区平方公里数的20%,对外开放的社会厕所需在醒目位置处张贴标识且每天开放时间不得少于营业时间的80%。

六、推进全市城市保洁提标行动

(二十四)推进保洁主体一体化。推进全市城市公共区域“五位一体”保洁模式,巩固市区高架一体化保洁成果,推动道路与两侧绿化、缺陷期与养护期道路及绿化由一个主体实施保洁,试点开展道路两侧墙到墙、高速出入口与地方道路一体化保洁管理,推动城市公共区域一把扫帚扫到底。

(二十五)推进保洁方式机械化。对照“市区作业设备配置率达到70%、县市城区达到65%”的要求,按需新增一批保洁车辆,年内市区新增保洁车110辆,县(市)新增61辆,淘汰国三以下保洁车96辆,确保市区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2%、县市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2%,具备机械保洁条件的非机动车道、背街后巷和人行道机械化保洁率达到20%。

(二十六)推进保洁管理精细化。落实道路保洁等级管理要求,科学制定保洁方案,针对果蔬餐饮经营区、市场、旅游点等区域个性化制定保洁方案。继续在主次干道推行“冲洗+洗扫+洒水+捡拾”深度保洁模式,市区主次干道积尘低于3克/㎡,重点路段积尘低于1克/㎡。完善作业考核体系,运用信息化+人工巡查方式,强化对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作业设备和作业质效的监管,增加考核数量和频次,做好问题分析,强化结果运用,兑现奖惩措施。市级优化考核体系,引入保洁监理单位,开展“城市洁净指数”监测。

七、实施安全应急能力提升行动

(二十七)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层层压实防控责任,做好系统内风险排查管控,及时清运生活垃圾,科学处置废弃口罩,加强设施设备消杀管理,科学组织特殊单位和群体垃圾处置,做好一线职工关爱防护,协调保障环卫物资运输通畅。

(二十八)提升特殊天气应急能力。按照“体系完善、预案周详、反应迅速、保障有力”要求,加强特殊天气环卫应急管理。编制重污染天气道路扬尘控制应急方案,根据不同响应等级,落实保洁和冲洗洒水措施,强化道路扬尘、遗撒等执法检查,强化对渣土车、砂石车等易扬尘车辆检查。完善雨雪冰冻恶劣天气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做好物资采购维保,开展模拟演练,及时科学组织扫雪除冰作业。

(二十九)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对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要求,以安全生产体系认证为抓手,完善目标职责、制度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和检查报告等八大体系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隐患排查整治,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安全生产规范、系统、长效管理水平。鼓励县(市)区环卫处设置安全环保专项管理部门,针对交通运输、垃圾中转及处置等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易发环节,落实安全监管和污染防治措施。

八、完善环卫管理工作组织保障体系

(三十)完善组织体系。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程管的高位推进机制,用好高质量发展、为民办实事、污染攻坚等平台,加强设施建设、用地保障、资金投入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推动。加强部门之间、上下之间协调联动,建立环卫规划、建设、管理、作业、执法五方联动机制,建立信息互通、难点共商、资源共享管理体系,完善环卫设施配建规定,强化违法行为查处。鼓励各地城管部门统筹行使对属地城乡环境卫生行业管理职能,推动城管部门强化对环卫作业机构的行业指导。

(三十一)优化运行管理。优化作业机构运行体制,鼓励实施企业化运行管理,推进人事和财务管理改革,适时稳妥引入市场化改革。强化作业机构制度建设,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完善管理标准,强化管理标准体系研究,开展案例指导活动。加强作业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引入专业人员,组织课题研究咨询,开展技能竞赛,强化教育培训,注重培养管理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队伍。

(三十二)强化经费保障。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建立垃圾分类收费、按量收费政策导向。完善环卫作业费用定额体系,提高经费保障的科学化水平。拓宽垃圾分类治理经费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模式,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和运营服务。研究建立有机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和低值废品回收的成本补贴机制,出台相关市场推广引导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再生产品应用等项目。完善财政资金激励引导机制,推动提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十三)完善督查考核。完善垃圾分类“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督查考核机制,市分类办每季度将各地污染攻坚任务完成情况和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监测情况通报给属地党委、政府,涉及数据弄虚作假的通报给属地纪委监察部门。完善长效考核奖惩链条管理,引入社会人士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监督考核环卫工作。强化环卫基础设施规划管理,加大规划执行监管力度,组织开展环卫规划计划执行情况专项督查,推动环卫规划计划实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