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川区城管局深入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开展,让老百姓更了解城管工作,将便民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下面,我将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人、一队人、一群人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基层治理中的日常点滴。
以身作则,当好服务群众的“领头雁”
有这么一个人,他在基层一线耕耘20余年,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两鬓斑白的中年,从普通队员走到领导岗位,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热爱;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他就是崇川经济开发区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罗俊彦,队里的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罗”。把“城市当家管”一直是老罗工作的理念,在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中,老罗提前谋划,与社区书记就城管驿站的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等事宜多次探讨。只要他一有空,就会到现场张罗站点布置事宜。一张照片、一块宣传板的布置......事无巨细,他都参与忙活。用他的话说,工作站是城管人在群众家门口的哨所驿站,也代表了城管的形象,小家顾不好,何以顾天下。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今年崇开局完成了1个独立工作站、10个融合站点的打造,18名执法队员、18名辅助人员全部下沉至社区,实现城管进社区100%全覆盖。
流动摊贩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观音山辖区大、地域广,流动摊贩整治工作反反复复,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兼顾管理效果和群众需求、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老罗一直在思考。他借鉴社区开展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积极在世伦桥、山港桥等社区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服务群众面对面”协商议事会。
讨论会上,城管队员、社区干部、商户和居民代表充分发言、各抒己见,共商良策,最终达成建立疏导点的共识。建立疏导点,选取合适地点是关键,老罗随即带领城管和社区人员对辖区各个“马路菜场”开展走访调查,结合附近居民意见,因地制宜建设便民疏导点,让流动摊贩入驻“安家”。同时,结合当前火爆的夜市经济,老罗多次上门邀约辖区几家商业综合体,引导具备条件的摊贩有序入驻夜市,一系列举措解决了流动摊贩管理问题,也有力推动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
良法善治,让城市管理有“温度”的“春晓组合”
“春晓”组合指的是咱们执法队的两位副队长,陆春峰、朱晓东。
陆春峰,一米八的大高个,人如其名,做起群众工作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润物无声。面对拆违攻坚这样难啃的“硬骨头”,春峰队长常说一句话“执法不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服务为先、人性执法是最重要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通吕运河两岸违章拆除工作中,有对70高龄的老夫妻长居于此,尽管街道社区多次沟通劝说,但老人都不为所动。经验丰富的春峰队长敏锐地察觉,如果只是生硬地讲解法律法规,肯定会让老人反感,加深抵抗情绪,于是,他建议社区调整工作策略并带头上门做工作。那一个月里,他一有空就会去两位老人家中坐一坐、唠唠家常,面对他的真诚,老人们也打开了心扉。原来,两位老人是有子女的,但因为一些变故,与家人关系疏离后,一直独居在这,怕房子拆了后没有去处。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春峰队长联系社区找到了老人子女,化解矛盾,解决了老人赡养问题。多年违建顺利拆除,老人甚至还帮助执法队做起周边群众的思想工作。在春峰队长的带领下,通吕运河两岸22 处棚批、765平方米的违章提前完成了拆除工作。
无独有偶,这样设身处地为民着想的事,也发生在太平社区。58岁的陈大婶近10年来一直在新胜一期东北角的棚批里售卖猪肉。随着城市发展,周边小区人流量越来越大,陈大婶的棚子为巷道出行带来不便。朱晓东队长在得知猪肉店是陈大婶一家老小的主要收入来源后,在街道社区协助下帮助陈大婶重新找店面,并争取到房租优惠。陈大婶倍感温暖,连夸城管执法有温度。谈及工作体会,晓东队长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用心,只要用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齐心协力,精心描绘服务人民“城管蓝”
如果说一个人是一面旗帜,两个人是典型榜样,那么一群人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崇开局的每一名队员都在努力践行“城管进社区,服务为人民”的理念。
他是回应群众呼声,解决停车难问题的黄智峰,积极对接属地社区和停车管理方,增划停车位,协商停车费,落实“潮汐一元停车场”工作,给群众车辆找到“家”。他是夜间巡查“不打烊”、守护城市“烟火气”的吴攀峰,检查餐饮油烟净化设施,净化空气,提升城市“气质”。他是助力清“占位”“解锁”守文明的赵广华,多次摸排、协调沟通,拆除地锁释放道路空间。他还是在清理乱种植中、护航高考中、创建文明城市中的一个个城管蓝,他们视群众期盼为导向,把群众满意当目标,在平凡里闪耀微光,在坚守中点亮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从一个人到一队人再到一群人,不管是老城管还是新城管人,城管队伍主动下沉、靠前服务,将好的作风和优良传统无缝接力、代代相传,在城市社区最基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能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