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建筑垃圾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其产生的渗透还会严重破坏土壤质量,危害人类健康。海门城管局切实扛起职责、主动担当、快速作为,从强化前端管理、提升执法质效、推动链条延伸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建筑垃圾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强化前端管理,从源头减少建筑垃圾
严格准入标准。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前须与取得建筑垃圾运输许可证的单位签订运输合同,并作为申请材料至区政务服务中心城管窗口进行申报,申报时需提供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及建筑垃圾规范处置承诺书。
规范运输行为。制定建筑垃圾处置(运输)企业许可制度,核准运输企业13家、审核国五以上达标车辆240台、淘汰国三车辆96台。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动,要求渣土运输车辆安装放大号牌,并在车身喷涂运输企业名称,增强车辆识别度。目前,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率达95%以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按照率92%以上。
提升智能化水平。利用现有渣土车定位系统,上线智慧渣土平台,通过车载智能终端、监管平台、大数据系统等实现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全域、全链、全时管理,实现远程视频、区域查车、车辆行为违规管控、违规报警完整证据链、无纸化线上审批办证等多种功能,切实提升管理效率。
二、提升执法质效,严厉打击跨区域偷运偷倒建筑垃圾行为
规范制度,明确部门责任。今年3月,出台《南通市海门区关于常态化开展打击跨区域偷运偷倒建筑垃圾违法行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区镇的主体责任。《意见》实施以来,区城管局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共查扣跨区域偷运偷倒建筑垃圾车辆28辆,调查违法当事人31人,立案查处17件,罚款近36万元。
协调联动,提高管理质效。海门城管局牵头召开打击跨区域偷运偷倒建筑垃圾违法行为工作部署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防控力度;组织开展法制培训,邀请南通市专家对打击跨区域偷运偷倒建筑垃圾行为进行授课和业务指导。
严格执法,打击违法行为。实行“日常监管+夜间巡查+联合联动”的全天候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打击跨区域运输建筑垃圾违法行为。根据交警部门移交的线索,召集检察院、生态环境局和重点区镇分管负责人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并对各区镇开展布控、排查情况进行督导。同时,加强高速卡口夜查,现场共计排查60余辆疑似存在跨区域偷运行为的车辆,查扣5辆,1辆处罚完毕,其余相关案件正在查处中。
三、推动链条延伸,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末端处置项目建设。新建海门综合垃圾处置中心,该项目占地3867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1亿元,年处置建筑垃圾能力达30万吨,目前已正常运行。
优化房产项目配建环卫设施建设。自《南通市城市房产项目配建环卫设施设置标准(试行)》印发以来,区城管局以此为抓手,在设计方案中明确了环卫设施设置位置及标准,规范了城区房产项目相关环卫配套设施设置的要求,目前累计对11个项目进行了规划论证,建筑垃圾临时收集点全部按照要求进行配备。
实现规范化封闭式处置装修垃圾。在小区内设置规范的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由物业公司或社区统一负责临时堆放点的日常管理,统一收取装修垃圾处置费。环卫作业部门清运后统一运至综合垃圾处置中心处理。
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在人工预分拣后通过机器进行破碎、除铁器,再筛分出轻物质、再生细骨料和重物质。所有垃圾均能分门别类地进行资源再分配、再利用,实现资源化处置利用的管理目标。